國內MCU原廠,現主打MCU是單片機嗎?,答案是肯定的,MCU芯片比喻為現在的工業“糧食”微控制器也就是“MCU”其應用范圍之廣,那自然是各種電子設備不可缺少的“主糧”MCU也谷稱單片機或者微型計算機,是把中央處理器適當縮減頻率與規格,并將UART、內存(memory)、PLC、A/D轉換、DMA、計數器(Timer)、USB、等周邊接口,還有驅動電路(LCD)都整合在單一芯片里,形成計算機級芯片級,為不同的應用需求做出不一樣組合控制。
一、在MCU供不應求時期下,國內強大的MCU廠商可憑借先發優勢快速跑出圈子。
今天即從料號數量、終端產品覆蓋、產品生態建設完善度、還有下游應用覆蓋的多個維度,深入對比了MCU廠商的“產品完備度”:
①料號的產品數量及中高低端產品覆蓋面上,兆易創新明顯是優勢,企業率先用技術追趕時間。
②生態建設上(用于MCU客制化開發),各家差異不大,兆易創新第三方開發工具選擇更多、稍具優勢。
③下游應用上,從消費應用切入,兆易創新自然是以消費為重、向工業消費并舉切換,而車規產品上兆易創新、芯??萍?、華大半導體、BYD半導體已有產品量產,中穎電子、國民技術擬推出車規產品。
二、32位MCU中高端產品料號布局數量上海內外差距是存在的,兆易創新是大陸龍頭,率先用技術追趕時間。
統計海外/國內分別近7000/500+款32位產品:
ARM Cortex M內核在海外均是主流。海外方面,除瑞薩以自研為主外(占78%),M系列內核產品占比高達81%,自研內核產品占16%。國內方面,自研內核較少,M系列占比超過90%,另有少量廠商推出基于RISC-V、Xtensa內核的產品。
高端產品領域,海內外存在差距,兆易創新是大陸龍頭,國民技術發展迅速。ARM內核包括中高低端不同產品,使用M7/33/35P/55高端內核是廠商能力的直觀體現之一。目前海外大廠基本是高中低全面配齊,低/中/高端的料號數量分別占38%/52%/10%。而大陸廠商在高端領域的布局仍有較大進步空間,其中兆易創新最為領先,2020年10月正式推出基于ARM Cortex M33內核的高性能產品,此外國民技術研發基于M7的高性能產品,預計2022年推出。
料號數量上,海內外存在10倍差距,大陸廠商發展。海外廠商中除微芯、德州儀器32位產品在300-500種以外,其他廠商均有上千顆料號。而大陸方面,目前領先廠商包括兆易創新(370+顆)、華大半導體(100+顆)、國民技術(80+顆)。
三、MCU是8位:國內廠商中,中穎電子一騎絕塵。
海內外廠商的8位產品料號數量普遍少于32位產品,這里我們統計了海外5家廠商1600余款、大陸4廠商的122款產品:
海外自研架構為主,大陸8051架構為主。8位產品內核方面,總體可以分為自研內核、基于8051開源架構的內核兩類。海外因8位產品開發年代較早,大多數使用自研內核,占我們統計數據的81%。國內基本都采用8051架構,我們統計的廠商中僅芯??萍际褂米匝袃群?。
料號數量看,海內外同樣存在差距,大陸廠商中中穎電子存在絕對優勢。海外大廠料號數量在100-600不等,而大陸方面除中穎電子推出80余款產品外,其他廠商料號數量均在30顆以內。
四、產品生態建設:產品的硬件開發工具較完善,但軟件配套仍有欠缺。
因工程師需要在MCU的基礎上做定制化開發,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使得開發過程更便捷。我們對大陸7家廠商以及海外(含中國臺灣地區)的5家廠商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對比:
硬件:主要指開發板及其他輔助硬件,大陸各企業均有官方提供開發板,該環節海內外無明顯差距。
軟件:目前大陸大多數公司直接采用第三方開發工具,包括Keil、IAR等,其中兆易創新支持的第三方工具較多。海外方面則選擇更為多樣,并且部分廠商提供自研開發工具。
學習資料:相對海外廠商,國內廠商在中文學習資料更具優勢。同時也學習海外廠商,建立開發者社群、推出大學計劃等,建立本土優勢。
五、下游應用布局:大陸從消費電子切入,往工業及汽車拓展。
海外廠商基本是消費、工業、汽車全面布局,但各家側重不同。其中微芯(重8位)、意法(重32位)重點布局消費、工業,恩智浦、瑞薩重點布局汽車。
大陸方面,大多數廠商選擇首先切入性能要求較低的消費領域,然后向工業級切入,其中兆易已從消費為主逐步向消費、工業并重切換。而車規產品,因在產品性能、可靠性、壽命等方面要求更高,因此目前大陸廠商涉足較少,幾乎僅在與安全相關性較低的車身模塊有量產產品,包括兆易創新、中穎電子、芯??萍嫉?,而動力域等高端模塊幾乎沒有涉足。
六、團隊結構:團隊背景各具特色。
從團隊背景看,各有特色:兆易創新“清華+留美工作經驗”的技術出身管理層特色突出;中穎電子管理層與技術人才大量來自中國臺灣地區;國民技術以國內人才為主,2018年以后新任董事長帶領公司轉型;芯??萍脊芾韺訛?/font>ADC專家,團隊國內人才偏多;樂鑫科技管理層來自新加坡,技術人才來自全球各地。
財務指標:2020年大陸龍頭營收近10億,對標海外龍頭仍有20倍空間。
從營收體量上看,海外廠商中恩智浦、瑞薩、微芯MCU業務2020年營收體量均超過200億人民幣,而大陸廠商中2020年僅幾家達到10億營收上下的水平,我們認為在“貿易摩擦+缺貨潮”的催化下,2022年將有數家廠商有望步入數十億營收的梯隊。
大陸MCU廠家的產品以40%以上的毛利率,而海外廠家普遍在35%-65%毛利率。樂鑫科技、兆易創新、MCU毛利率基本保持在45%以上,中穎電子能夠保持在40%以上,而芯??萍济氏鄬^低,MCU約為30%。MCU毛利率的差距或與各公司產品定位有關,兆易創新有中、高端MCU產品,而目前芯??萍?/font>32位MCU均是基于ARM Cortex M0內核。
國內MCU原廠現主打MCU是單片機嗎?這下有答案了吧。國產主流MCU原廠的背后是晶圓代工廠,真是那句話既然得晶圓廠產能得天下!